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王制篇(02114109 洪聖璐)

蘇格拉底所提出的教育方式,及當今台灣現行的教育體制,兩者哪一個比較適合台灣呢?
            
      蘇格拉底在本篇中提到一個觀點:「在他們年輕時,要學習算數、幾何及辯證法前,必須先學習各種預備性的功課——最重要的是不能強迫他們學習。因為強迫一個人學習是什麼也學不到的,而是要用遊戲的方式去探知每個孩子的天性。」他強調的是讓孩子順應自然成長,輔以遊戲的方式去讓孩子逐漸喜歡上學習、慢慢地發掘出自己的興趣——如此便不會使人對學習產生厭煩而逐漸厭棄它。  
       

      待長大了一些之後,再佐以體育訓練,此方式除了能夠鍛鍊體能外,主要是為了觀察孩子是否有堅毅不屈、勇於突破困境的精神。等到大致完成這些基底之後,孩子便會用這些習得的理論開始去進行初步的思考,鑽研他最初分散學習所得到的知識加以整合,研究出它們相互間的關聯及事物的本質。
但是,整個過程非常的漫長,至少需要五十年的磨練才能成為足以統領國家的「保衛者」。換句話說,這種教育方式是需要整整五十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夠培養出一位優秀的人才。台灣的教育則相對的比較制式化。從國小到高中全部都被大量的考試所淹沒,思緒也逐漸被同化,之所以讀書就只是為了能夠考到一間好的高中、好的大學,以至於連自己真正的夢想仍舊遍尋不著——等考上了大學後卻被要求要有自主的思辯能力、自我思考的意識、要開始想未來的自己究竟想要從事些什麼工作……等等。     
   
      可是,這樣的教育卻可以產生同質性較高的人才去相互競爭,彼此間擦撞出火花使得雙方能力能夠有大幅度的提升。相對的,也容易產生因相似性過高而無法分工合作、團隊行動的情形。
      

      綜上所述,我想問的是,這兩種體制各有利弊,但哪一種才是比較適合台灣的制度?或者是說,除了這二者外,什麼樣的制度能夠更貼近台灣目前的教育現況?

2 則留言:

  1. 聖璐: 老師叫我們要提問題,那麼我就提問一個好了,因為現在只有你po了文......

    古代的教育方式和台灣現行的教育體制有一些時代上的差距,以中國為例,
    春秋戰國時其由六藝 禮 樂 射 御 書 數 到清初的科也為了舉培養出一位優秀的人才,
    但在現今的社會經以不雖這種台灣的教育看似比較合乎今天的需求,試問
    今天一個50多歲的優秀的人才到社會找工作會有什麼情況發生呢?

    最後,除了這二者外也可參考一下香港-這一個過去了的"殖民地式
    少數精英教育"香港高級程度會考
    http://zh.wikipedia.org/zh-hk/%E9%A6%99%E6%B8%AF%E9%AB%98%E7%B4%9A%E7%A8%8B%E5%BA%A6%E6%9C%83%E8%80%83

    回覆刪除
    回覆
    1. 漢光你好,老師要我們提問其實是直接在部落格發新文章就好了……

      我認為若是將以臺灣現行教育體制培育所出來的、較年長的人才,去社會上找工作的話(由臺灣現況來看的話應該是找尋第二春?),可能會有以下兩種狀況可能會發生。
      首先,可能會因年紀過大而被淘汰。因為就常理來說,隨著年紀逐漸增長,精神力、記憶力及體力大多都會漸漸降低--即使他的能力再優秀,也會因為上述原因而被刷掉。試問,一位與他有相似能力的年輕人,記憶力及行動力比之而言強上幾分,公司不選這樣的「新秀」,豈不是一大損失嗎?
      但若是這位較年長的人才,除了擁有雄厚的資歷外,還願意接受新式思考的碰撞及蘊含一顆不斷與時俱進的心--最重要的是,他仍舊不停地學習,增拓寬自己的視野,讓自己的知識能夠更新、更有內涵--那麼,這種人才即使到了衰老的時候,依舊會有公司願意聘請。
      由此可知,「不斷學習」便是影響一位較年長的人才是否能順利得到一份工作的原因。唯有增進自身的能力、更新自己的智識,才不會為時代所汰換。


      02114109 洪聖璐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