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王制篇 (02114153)

1.為什麼出生卑微就不適於哲學?惡劣的環境不會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可能嗎?
  • 文中蘇格拉底強調要成為哲學家必須要具備聰明、強記、靈敏、熱忱、不懈、豁達、勇敢、有序等特質,更指出環境及身邊的人物、誘惑會影響有才者;他特別又提到了如果一個人具備這些條件,但他出身不佳,或從事聰俗的職業,他將不可能成為哲學家。但是有沒有可能是這些有天賦但出生差的人們,因為遠離了權勢的誘惑及阿諛奉承,使得他們更有心思專心在尋找善?難道蘇格拉底這樣不算是忽略了這樣的可能性嗎?
  • 就以將近同時期在中國的孔子而言,孔子少時貧賤,故多能鄙事,儘管他出身不算低賤,但也稱不上生在良好的環境,而他從事過的各種粗鄙工作更是成為未來他思想的基石,當他克服貧賤所帶來的困境時,他反而更有能力去追求所謂的善(即使兩者對善的理論不相同),不知道蘇格拉底是否同意這樣的案例?
  • 再以孔子的弟子顏回做例子,其求學不懈精神、豁達有序的態度都符合蘇格拉底對哲學家的基礎要求,他與孔子在追求的也不是物質上實用性的知識,但就因為貧困而不可能成為哲學家嗎?我為此持保留態度。
2.追求真理的同時,實用性的知識不能同時被追求嗎?如果不能的話要怎麼不運用實用性的知識度過從政、軍職、養家等階段?
  • 蘇格拉底不斷強調不要去追求跟利益有關的知識,或是僅限於看的見的(實用)的知識,那些都是愚笨、踄腳的。隨著年紀增長,度過從政、軍職、養家的階段,到了50歲左右的人更適合做哲學研究或統治城邦。但衍生出來的問題是,追求真理固然正確,但學習尋求真理的方法(數學、天文、辯證法等)必定也含有粗淺的理論(我視為實用性知識),而這些雖然不攸關真理,但是卻是能幫助一個青年度過各種階段難關的方法,那為什麼不能追求?
  • 再衍生一個小問題,為過渡這些階段,必須謀求一定的財富以養家餬口;謀求權力或顧全大局時更可能應合「眾人之是」達到不符合哲學家要求之妥協,這樣不就輕易的讓一個成功度過各種階段的老年人成為不適合的哲學家嗎?這種標準會不會設定的太難以達成?
3.一個「成功的」哲學家,真的能夠完美的治理整個城邦嗎?
  • 假設真的有個人能夠符合以上所有條件(具有上述特質,且在良好的環境下受到完善的教育,又成功遠離誘惑等)而成為治理者,然而此種人會不會因為都在追求真實的「善」,而忽略了真實的「苦」,他並未實際接觸到苦的感受,那他又如何苦民所苦?
  • 或許在一路培育哲學家的過程中他可以慢慢的在軍事、養家中累積刻苦的經驗,但是比起真正的底層人口他會不會有可能無法見識什麼是苦的全?那他追求的善對於解救人民、城邦實際、現實的苦是否有所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