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王制篇(02114131)

  • 如果只要建立最優秀的政治制度,就可以很好地治理國家,為什麼還需尋找稀少的哲學家呢?
  1. 文中提到,若將最優秀天賦的人至於不適宜的環境,那麼其所產生的結果,會比較差天賦者造成的結果還要壞。也就是說,環境因素的影響,其實比人才本身的資質,所帶來的影響更大。就算有個好的人才,將其置於腐敗的環境,人才也會跟著腐敗。而造成環境的好壞的因素,就是政治制度。
  2. 因此,只要有完善的政治制度,就不需要尋求如此稀少,又耗費時間栽培的哲學家了,只要花時間研究並改善政治制度就好了。我認為如此一來,花費的成本會比找哲學家來的少。

1 則留言:

  1. 1,針對老師上課由此延伸出的對於民眾選舉領導人能力的懷疑,我有一點看法。對於美國,日本,台灣等民主國家或地區領導人選舉,民眾都有其選擇的權利。但要看到並非只有台灣,美國日本等領導人也是由剛開始選舉的高支持率,到執政后的支持率急劇降低,那麼,難道全世界生活在民主制度下的人民都缺乏在國民中挑選合適領導人的能力嗎?可能事實並非如此。
    2,相比之下,另外一些國家如中國,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國家領導人支持率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這樣的一種高水平可能不是來自民眾對於選舉領導人的高超眼光和辨別領導人才的優秀能力(有些國家的領導人的產生甚至不是選舉來的),也不是基於該國經濟發展水平在某位領導人的帶領下,即使在全球經濟危機嚴峻的情勢下仍能持續不斷地發展。更主要的來說,是基於信息的不暢通不透明,對反對聲音的掩蓋和思想的壟斷,而在這種情境下,如果說,這些使民眾的政治領導人判別能力得到進步,以至於選出了一個值得信任的政府和領導人,還不如說這樣的高信任率和高支持率,是他們被欺騙而不自知所產生的偽民意而已。可見,若是把民主的失效和領導人的決策錯誤導致政府和領導人的信任率和支持率的下降歸結于只是民眾對於選舉領導人的判別能力不足,則有失妥當。
    3,羅素說:「所謂民主,就是選一個人上去挨駡。」一個有「批判性公民」並且能夠自由發出聲音的社會總有「倒楣」的挨駡的人,這些挨駡的人可能因為做錯了一件事,之前所做對的九件事都會被一筆抹殺,那麼構成的不信任感往往就會大於之前的信任。但是,就是因為這些被稱為是「沒有選舉領導人的好眼光」,實質上卻是「批判性公民」的人敢於表達不信任,才有可能把這個國家建設得越來越值得信任,民主的質量才會越來越高,當然,這些「批判性公民」必須先要懂得理性思考公共事務並且能夠承擔起公共責任的。但是,需要明白的是,當人民能夠享受自由的時候,他們必須要懂得承受自由所帶來的疲憊而不對自己失去信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