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政治學 02114153

1.亞里斯多德認為該由誰來治理城邦?
  • 亞里斯多德的老師-柏拉圖,提出了城邦應由具有足夠的心靈條件及通過重重訓練的哲學家來治理,而哲學家在人生的過程中除了要避開誘惑、堅持意念之外,更要學習各種不同的知識、技能,用以追隨心目中的至善。
  • 亞里斯多德在文章中用女人及奴隸做了個比喻,說明其本性不同,因為上天創造女人不為求多功能,只為了繁衍後代,而當一事物只具有一種功能而非多功能時,這便是製造最好的工具。換言之,柏拉圖所提及的全人訓練的哲學家皇帝,看似是一個多功能的角色,那他會不會不符合亞里斯多德治理城邦的條件呢?
  • 各有所長的科層組織集團及全人訓練的哲學家皇帝,誰是亞里斯多德心目中可以帶領人民追隨至善的領袖?      
2.城邦會是歷史的終結嗎?
  • 人們追求自給自足,然後追求善,在追求共同的至善,在這環環相扣之中,每一層都形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家庭、村莊、部落、城邦),那城邦這階段會達到至善嗎?我們要怎麼知道下一個共同體會不會為了追求更高的善而誕生?
  • 如果城邦即是歷史的終結,那什麼是城邦的至善?如果城邦不是歷史的終結,那走到哪裡(什麼形式、追求什麼)才會終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